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問題討論

1)耶穌有沒有不知道的事?

  • 按他的神性來說,沒有。

  • 按他的人性來說,基督卻有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 人性和神性是祂的Natures,而不是兩個 Persons。

    • 本性不會知道、作事、經歷事情的,是位格才會。

    • Nature比較抽象,是從屬與位格 Persons 的。

  • 例子:所以我們不可說人性起床刷牙,人性不會做這些事情的。

  • 『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說:夫子,眾人擁擁擠擠緊靠著你。(有古卷在此有:你還問摸我的是誰嗎?) (路加福音 8:45)』

  • 『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 (馬太福音 24:36)』

    • 如果聖子是跟聖父同尊同榮,祂為何有所不知?唯一的解釋就是按照祂的人性講。


2)耶穌是否生下來就熟知摩西律法?耶穌在馬糟裡,已經知道摩西律法,並會說萬國語言?是祂佯裝自己不會說話?

  • 律法都是聖子所賜下的嘛。。。

  • 難道祂會在馬槽裡把GRE考卷考滿分嘛?

  • 按照神性來說,祂無所不知。

  • 但是他是會漸漸長大的。

    •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 2:52)』


3)基督在神人二性中擁有兩個意志,還是只有聖子的意志?

  • 所謂意志,我們可以理解為「有理性的靈魂/意識」,就是mind,不是位格。

  • 意志(Mind, Consciousness)不是位格,一個位格不代表一定只有一個意志。

    • 意識的概念在初代教會裡面,不是完全沒有,可是定義非常模糊、薄弱。

    • Consciousness這概念要到19世紀才有詳細論述。

    • 19世紀的意識神學雖然有很多錯誤的地方,可是這一點上對我們給予很重要的理解。

    • Consciousness也可以說成理性、情感、意志的決定。

  • 這也是很多基督徒會回答錯的問題,以為基督只有一個mind帶來很多問題。

  •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2:5)」

  • 如果這個心Mind是上帝的心,那麼就會造成很多問題。因為:

  • 「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9)」

    • 上帝的 mind 與人的 mind 是有本質上的差異。

    • 人不可以像神一樣全知,也不會完美。人這個主體不可能擁有上帝的意識。

    • 所以我們在意識上與基督聯合,必須是在人的意識上聯合。

  • 主耶穌向父神禱告中,而且我們發現其中有人類意識上的軟弱,但沒有罪。

  • 「因為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像我們一樣(希伯來書4:15)」

  • 但是作為人,祂對於與神的分離的懼怕,以至於對死的痛(祂比誰都更了解死亡),在十架上知道自己要被完全孤立起來。

  • 祂完全呈現出來這種懼怕,而不是藉著聖子有這種懼怕,因聖子按著神性而言,是不可與父神分開的,就連十字架上三位一體都有完美的相通。

  • 初期教父就用上 Perichoresis 這個觀念:

    • 意思是:聖父、聖子、聖靈彼此內住,不能分開。

    • 聖父、聖子、聖靈並非上帝的三個「部份」,而是以「彼此內住」的方式相互「聯合」(希臘文:perichoresis)

    • 同時三位的區別(distinction)又永不混淆。


    • 腓力對他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約翰福音14:8)』

    • 照奧古斯丁的說法,上帝三個位格皆擁有上帝完整的存有(the fulness of God’s Being),見到子,就是見到三位一體的上帝,因此耶穌說:

    • 『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約翰福音14:9)』

    • 這「相通」的概念,與「一部份」的概念截然不同:

      • 若神的三個位格是祂存有的三個「部份」,那麼看見子就只是看見神的「一部份」,而父既是神的另一「部份」,那麼看見子就不等於看見父。但父、子、聖靈是「相互聯合」的關係,因此看見子就是看見父。

    • 上帝每一個位格都擁有上帝完整的存有。

  • 聖子卻在十字架上經歷了人的死亡。

  • 「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 22:44)」

  • 這些是祂作為人,祂的意識才會經歷到的。

  • Apollinarism 亞玻里拿留主義先是被判為異端,因為他說人的理性是罪的溫床,既然耶穌沒有罪,他就把基督作為人理性的靈魂給排除掉。

  • 迦克墩信經就宣告,基督作為完全的人,祂就有人的身體、人的理性的靈魂

The Ghost of Apollinarism in Chinese Churches Today

  • 接下來便有另外一個異端 Monothelitism 基督一志論

    • This kind of heresy is known as “monothelitism” (from the Greek prefix for ‘one’ and word for ‘will’: Christ has only one will—the divine will).

    • 一志論:基督只有神聖的意志,沒有人理性的靈魂,因為人性的意志是罪的座位。


4)神會不會死?耶穌是不是神?耶穌有沒有死?

  • 神不會死,但是因為基督有肉身,所以祂便可以死。

  • 我們不可以說人性死。應該說祂經歷了人的死,按人性說,有。

  • 那聖子有沒有死?

  • 這是神道成肉身、死在十字架上的極大奧秘。


5)耶穌是否需要憑信心生活?耶穌是否需要禱告?他是否只是做給我們作榜樣?然後祂每次禱告不是出於祂的需要,全是做給我們看的?。

  • 神需要禱告嘛?

    • 位格之間的對話不需要禱告,那叫相通。

    • 作為人,我們依靠祈求。

    •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羅馬書 11:36)」

    • 我們要靠神才能存活,所以才要以禱告來面見神,我們才得著力量,這是基督徒需要禱告的原因。


  • 這個需要,是怎樣的需要?

    • 約翰福音記載了耶穌被抓之前,一篇非常感人的禱告,有很豐富的內容。

    • 耶穌有禱告,但他是因為需要才禱告嗎?

    • 耶穌的事工是要以禱告來作開始的,來托才住的,祂經常退到礦野跟父來禱告。


  • 按照改革宗的神學,禱告是能夠搖動神的手

    • 神會垂聽人的禱告,這個在加爾文來說這是神的護理與人的責任: “No disregard for secondary causes”

    • 從第二因來講,我求,所以我得救。我求上帝什麼,祂聽了,祂給我。

    • 我可以說這個是因為我禱告所以得著嗎?

    • 這還需要加強的解釋。因為這個搖動並非是第一因。

    • 從第一因來說是上帝預定萬事,就連我們作此禱告也是神先感動我們;我們搖動祂的手,乃是祂自己的預定、計劃。

    • 我會禱告是因為聖靈在我裡面教導我們禱告,否則我們自己本來不知道怎樣禱告。

    •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馬書 8:26)」

    • 加爾文和改革宗的神學也非常強調,基督徒在今世生活所關注的不應該是第一因。第一因只是給我們一個確據,讓我們知道誰掌管明天。

    • 顯明的旨意

    • 人按著神的應許禱告,蒙神應允,所以看上去好像是人在搖動神的

  • 隱藏的旨意

    • 神在永恆中預定了人禱告,祂也計劃了祂要聽人的禱告。所以祂聽人的禱告。人搖動祂的手也是在祂的預定之中。

  • 所以耶穌講話不是騙人的

  •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 7:7)」

  • 不過你要先明白你可以搖動祂的手,是祂在萬事之前已預定今天你會遙祂的手。


  • 耶穌有沒有用祂的禱告來搖動父神的手?

    • 行神蹟時,他不需要禱告的,因為祂是身為聖子在世上作聖父的工作。

    • 使死人復活,祂直接說

      • 『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約翰福音11:43)』

    • 祂跟以利亞他們不同。

    • 但他作為人,也需要父神的托住。

    • 祂也有人的軟弱。祂完全是人,完全跟我們一樣。祂也需要憑信心來生活,也是需要聖靈充滿,所以祂出來事奉之前,先去受洗,聖靈如鴿子降在祂身上。

    • 不過祂有犯罪嗎?


6)基督的人性有沒有犯罪?有沒有原罪?如果沒有,那基督人性的軟弱從何而來?

  • 基督的不可能犯罪性「Impeccability of Christ」

    • 基督沒有原罪。

    • 有一種說法是祂有原罪,卻沒有犯罪,以至於祂勝過了原罪,作為全人類的代表,勝過了原罪。這是 T.F. Torrance(托倫斯)講的。他這個人對香港神學界影響很大。Vicarious humanity of Christ 是有很多很多問題的。


7)基督的位格是人的位格,抑或聖子的位格?或者基督有兩個位格?

TOP

什麼是「位格」?


  • 按定義來說,動物是沒有位格性的。

    • 人有,天使有,上帝有;你卻不會稱狗為一位狗。

    • 中國人也有這個概念,所以翻譯為「位格」。

    • 動物是有自我意識的,但有意識不代表有位格。

    • 狗會有感情,跟他說話牠會聽得懂。那我們要怎麼排除動物的位格性?


  • 我們看到動物也可以作決定,所以意志也不可以用來定義位格性。

  • 動物有逃命的本能,有逃命的本能。

  • 人有勇氣。

    • 希臘人認為人與動物不同在於此。

    • 人雖然害怕一件事情,可是為了更高的價值,你必須克服你的恐懼。

    • 可是鯨魚也有啊,這怎麼辦?


  • Hypostasis:subsistence

    • 就是存在的主體,不只是existence存在 而已。

    • existence是個抽象的東西,而存在的主體就是我在這裡,是個很具體的我這個位格,所以有時候翻譯成mode of existence(存在的一個具體的形式)。

    • 但這樣可能會導致一個誤解,就是上帝三個位格,是以三個存在的模式,好像水有氣體,液體,有固體的模式,這樣是形態論 modalism 的異端。

    • 應該說是存在的主體 Subject of Existence。


中文比較難理解,如果我們換到英文的語境會比較容易:

  • Subject (主詞)與 Object(受詞)

    • 例子:I do something. / I came here tonight.

    • I 作為 Subject,做了一件事情,是個 active agent(行動的媒介)。

    • Nature 是不會有這些東西。這個 subjectivity 就是我的位格。

    • 但這也不是定義「位格」的充分條件。

  • 教父時期:Ousia(本質)與 Hypostasis(位格)

    • 上帝是三個位格 subjects / persons,卻是一個本質,一個存有。

    • 什麼是本質?例子:三角形何謂三角形?貓何謂貓?狗何謂狗?

  • 位格就不同。上帝是按著祂的位格去知道萬事而不是本質。

  • It is not the divine nature that knows all things, it is God in His divine nature knows all things. So God is the person, He is the agent of knowing. He is the subject of the knowning, but not His nature. The nature is not the subject of the knowing.

  • 所以要搞出一個漢語神學還是有點距離。


One Godhead, three persons.

  • 中世紀:擁有理性的存在(Boethius)。

  • 動物有沒有理性?我們先不去講,但如果沒有理性,就不是一個位格。

  • 但同一個位格不止只有一個理性意識。所以基督有神的理性,也有人的理性。

  • 位格性:理性與道德

    • 「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馬書2:15)」

  • 小狗本能上懼怕,或著知道這是牠的家。而不是知道這樣作對不起天、地、父母。

  • 但是道德意識是位格的必要條件。


十九世紀神哲學的貢獻:包括史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黑格爾(Hegel)

  • 他們特別一個概念:意識 consciousness

  • 上帝的意識以致人的意識

  • 上帝作為我們意識的對象的客體。

  • 他們有很複雜和不同的論述概念,但有一樣是相同的:

    • 位格 = 意識的主體(subject of 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識

  • 對上帝、絕對性、永恆性的意識


  • 他們有一個概念,超然性、崇高性 (The Sublime)

    • 這與美不一樣。線條、樣式屬乎形式。你發覺這個是美就產生一種愉悅感 Pleasure 。這個屬乎藝術的層面。

    • The Sublime是屬乎大自然。

  • 康德(Immanuel Kant):

    •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出處:《實踐理性批判》)

    • 近乎保羅所講的普遍啟示,當然康德的理解和聖經有很大差距。

    • 康德多在描繪外在的星空、大自然,還有地震、自然現象。

    • 還有一個概念:道德超然性(Moral sublime),我們會敬畏卻不恐懼。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有限,並是我們知道我們無法全然明白這個無限者。


  • 史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黑格爾(Hegel):

    • 講得更清晰,人會意識到這位無限者、絕對者,是動物不能的。

    • 這個意識的主體就是位格性。

    • 從上帝造的天地意識到上帝的存在,從我們內心意識到上帝的存在。

    • 對普遍啟示回應的能力,或者是感知的能力。

    • 作為這個感知的主體,就是人的位格性。


The subject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God.


  • 我們當然不能採取這些人的整套神學,但他們在這方面的洞見是很好的。

  • 三位一體彼此之間有意識,並且彼此能夠溝通。

  • 我們跟上帝的話也會產生回應,有互動。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 Subject to object, object to subject, subject to subject 的 communication.


  • 聖父、聖子、聖靈:位格(意識主體)之間的對話,不是舞台的獨白

    • 「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 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詩八十九3-4)

      • 聖父向聖子說話,要建立祂的寶座,那寶座是基督的寶座。


  • 「選民乃父賜給子的:「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所賜給我的人祈求,因他們本是你的。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並且我因他們得了榮耀。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約十七9-12)

    • 父的就是子的,子的就是父的。


  • 「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五19)


  •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約十四-十六)但聖靈並非被動受差:「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十二11)

  • 獨立的 agent of subject及subject of action (行動的主體)卻不是分離的。

  • 更不是被動的被差來

  • 有獨立的意識。


  • 改革宗裡特有的概念,稱為「盟約神學」

    • 盟約神學 = 聖約神學

    • 永恆間的「救贖之約」 pactum salutis

    • 神與人立約之先,聖父聖子聖靈在永恆之中已彼此立約,平安之約/救贖之約。

      • 聖父預定救贖,聖子完成救贖,聖靈實施救贖的約定。

  • “I will chuse him to Life, saith the Father, but he will fall, and so fall short of what my Love designed to him: but I will redeem him, says the Son, out of that lost Estate: but yet being fallen he will refuse that grace, and the offers of it, and despise it, therefore I will Sanctify him, said the Holy Ghost, and overcome his unrighteousness, and cause him to accept it.” (Thomas Goodwin, quoted in Mark Jones, Why Heaven Kissed Earth)

    •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6-17)

    • 「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彼後一17;參太十七5)

    • 「耶和華卻定意(或譯:喜悅)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賽五十三10)「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廿七26)

      • 被打還抱着打人者的腳,只有兒子才會這樣,不然就會指打人的是瘋子,然後逃跑。

      • 這是顯明聖子與聖父的關係何等密切

      • 上帝俯就我們,祂使用了「父子」表達這關係,讓我們能明白這親密的關係

    •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八26-27)

      • 聖靈本身不需要禱告,但祂在我們裏面為我們代求。(In us and for us)

      • 聖子也是為我們祈求聖父。

  • 「替」

    •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34)


** 基督只有一個位格(意識主體):基督從未以自身為位格際對話的對象 **

** 然而基督有兩個意志,即人的意志與神的意志 **


基督有:兩個意志(Will),一個主體(Subject);兩個性質(Nature),一個位格(Person)。

TOP

Q & A:


問:Nature 怎樣翻譯?


答:本性,天性都挺誤導的。硬要說的話,還是採用本性。


問:為什麼說到耶穌有兩個意志/意識。


答:參考The Ghost of Apollinarism in Chinese Churches Today

http://www.covenantalthoughts.com/the-ghost-of-apollinarism-in-chinese-churches-today/


人與動物做同樣的事,人有罪,動物沒有罪:人偷吃別人的食物是罪,動物偷吃人的食物不是罪。

神與人做同樣的事,人有罪,神沒有罪:人放火燒死人是罪,但神從天降火消滅祂所造的人不是罪(所多瑪蛾摩拉的所受的審判)。

基督為了要擔當我們的罪,祂必須成為人。

問:不相信耶穌的人,他們會覺得完全的神性與人性是很矛盾,不能接受。


答:所以我們講耶穌有神的理性意識,也有人的理性意識。

  • 互相混亂的誤區。

  • Communication of attributes

  • 路德宗:位格的層面、工作/行動的層面、全能層面(耶穌死後升天變成無所不知及無所不在)

  • 我們接受第一和二個層面,但不能接受第三個層面。

http://www.covenantalthoughts.com/the-ghost-of-nestorianism-in-chinese-reformed-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Lutheranism, the communicatio occurs in three genera: (1) that of the attributes (genus idiomatic), as occurs within the person of Christ, such that whatever may be said about Christ in the one nature, by virtue of the union, can also be said about him in the other (e.g. we can say that ‘the Nazarene is omnipotent’ even though strictly speaking Christ has never been and will never be omnipotent according to his human nature); (2) that of the acts and works of Christ (genus apotelesmaticum), such that all Christ’s ac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one nature are performed and undergone by his entire person (e.g. we can say that the Son of God died on the cross, even though God the Son in his transcendent nature cannot die and has never died); and (3) that of divine majesty (genus maiesticum), such that after the ascension into heaven, some of Christ’s divine attributes such as omniscience and omnipresence are really transferred to his human nature (e.g. Christ in his humanity really became omnipresent so that the substance of his flesh and blood can be really present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and on the Eucharist table simultaneously).


Reformed Christology can agree with Lutheranism about the genus apotelesmaticum (i.e., Christ’s actions and experiences are performed and undergone by his person, rather than by individual natures detached or insulated from the person), and even concur that in some sense there is communicatio in the genus idiomatic (e.g. the Reformed see no problem in stating that the Son of God assumed human weaknesses, or that Jesus of Nazareth is almighty, as long as these statements are not taken to imply that the attributes of the one nature are really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 However, as Calvin and Reformed orthodoxy see it, in teaching the genus maiesticum, Lutheran Christology has over-emphasised the Chalcedonian principle of the inseparable union and violated the principle of the abiding distinction. By the latter principle, Chalcedon clearly states that Christ’s two natures are united in one person “without change” (Christ’s divine nature does not become anything other than divine, and his human nature does not become anything other than human) and “without confusion” (the two natures do not get mixed together, but each remains intact and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問:舊約中,耶和華很少說「我們」,多數說「我」,這個說「我」的是聖父、聖子還是聖靈?抑或根本沒有分別?神會不會既是一個位格,同時也是三個位格?


答:

耶和華有時說我,有時說我們,邵晨光牧師有處理這個問題。

有一個講法是:這可能是君王的複數(Majestic Plural),君王以複數尊稱自己。


這些在學術也很難有定論,所以我們不要那這個解決高層結構的問題。

耶和華tetragrammaton過去以為是指Adonai,但最近傾向認為這是指I am that I am。

大部份福音派學者認為耶和華指 I am。TNIV 故此也有翻譯為I am,不是 Yaweh。

三與一都是終極的,范泰爾護教學有提及。Vern Poythress的也要參考。


TOP

耶穌基督

  • 全然與真實的 Fully and Truely God and human

  • 祂的神人二性,是完全的,也是真實的。

    • 神性

      • 不改變的。

  • 人性

  • 照自己的意旨而外加的。

  • Assumption 取得人性


道成肉身榮耀一點都沒有減少。

虛己(Kenosis)

  • 祂的人性乃是「聯於」祂完整的位格,不是祂位格的「一部份」。

  • 不同於三位一體的是,基督的人性乃祂在道成肉身時所「取」(assume)的,並「聯於」祂的位格(union by assumption),但並非祂位格的「一部份」;

  • 因此祂的「虛己」(腓二7)並非祂把自己神性倒空,或減少自己的神性(not kenosis by subtraction)

  • 而是「增添」了人性、「增添」了奴僕的樣式(kenosis by addition)。


TOP

「迦克頓信經」

...acknowledged in Two Natures unconfusedly, unchangeably, indivisibly, inseparably; the difference of the Natures being in no way removed because of the Union, but rather the properties of each Nature being preserved, and (both) concurring into One Person and One Hypostasis; not as though He were parted or divided into Two Persons, but One and the Self-same Son and Only-begotten God, Word, Lord, Jesus Christ...


基督是一個位格,不是兩個位格,

  • 位格是經歷事情,作事情的主體

  • 屬性(nature)是指著這個主體的屬性

  • 作事的是位格,而不是屬性。

  • Person就不是nature。

位格才是那個subject


英文的語法:

  • 主詞Subject

  • 謂詞Predicate (用來形容那個主體)

  • 動詞Verb


例子:I am Chinese我是中國人

  • 主體:我

  • 屬性:中國人

    • I came to church tonight.

    • 主體:是我,而不是我的中國人屬性


錯誤的想法:基督有兩個位格?

  • 如果說「基督的人性死。」這是毫無意義的。

  • 我們也要避免說「在十字架上死的是拿撒勒人耶穌,而不是聖子」

  • 湼斯多留 Nestorius:抗拒稱呼瑪利亞為Theotokos - God bearer

    • 澄清:他本人並非Nestorian湼斯多留主義。

    • 這就會說基督是兩個主,說基督是兩個位格,這樣就偏向了異端。

    • 正確的說法是:聖子在十字架上經歷了祂作為人的死亡。


不可分割indivisible

  • 例:pizza可以被分割divide,基督的神性卻不能被切割出來,祂的公義、慈愛、智慧切割成不同的一塊塊;

  • 祂不會因為神性和人性聯合就把無所不知切割出來,變得有侷限。

  • 聖子道成肉身之後祂仍然是無所不在的,同時又是只能一次出現在一個地方中,正如祂不會死,祂卻真的經歷人性的死亡。正如祂是無所不知,但同時又是有所不知。

  • 同樣的,祂的人性也不能被切割。他不會有人的身體、情感,卻沒有人的理性。

  • 我們不可把人的理性從基督分割出來。

所以不可分離,不可切割都強調基督的完整性,不可分離強調位格的完整性,不可分割強調二性個別的完整性。所以位格的完整,二性的完整證明了祂是 Fully human and fully God.


迦克頓信經用語仔細地討論到其完整性是怎麼一回事。

  • 神人二性的完整性:完全是神,完全是人,完全的神,完全的人。

  • 基督論第一大原則就是 Inseparable union,第二就是不可磨滅的區別 Abiding distinction


但其神人二性仍然是「非此即彼」的。

  • 就是祂的神性不會人性化,祂的人性不會神性化,兩性是不會改變,更不會聯合,而變成非神非人。這是不可改變性(Unchangeability)。

  • 初代教會有個異端稱為「人性變質論者」(Actistetae)。

    • 教義史課本比較少提到,因為這個教導太可笑,很快就被遺忘。

    • 猶提干主義(Eutychianism)分許多支派

    • 主張人性本為受造,但當聖子取了人性時,祂的人性就從受造者變成永恆非受造者,原因是基督位格內不能有任何受造的成份。

    • Herman Bavinck 在《改革宗教理學》第三卷中對此說嗤之以鼻(英譯頁426)。

  • 迦克敦信經用了「不變地」(unchangeably)這助詞,強調基督人性自始至終都是受造物,並不會因著與神性聯合就變成非受造物。人性按定義而言其本質就是受造,只有造物主與受造者,沒有其他的。人性不會聯於神性就變成不是受造,因為是沒有改變的。

  • 當然神性的其中一個屬性就包括不可改變性(Unchangeability)。人性按其本質會改變,人就是會生老病死,從不存在變成存在,這就是一個改變。人本來不會死亡,活在神面前,墮落後被罪綑綁,會朽壞。但是在基督裡有一天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必死的變成不死,我們得到永生。但這不會改變一個事實:我們是被造出來的。只有上帝from everlastings to everlastings,人是從歷史到永恆。

  • 但人之為人的本質,是有一些不會改變的屬性。會死不是,會朽壞,會犯罪都不是人的本質。那人之為人的本質包括什麼?最重要是他是受造物,還有神的形象,他是「本於神、倚靠神、也歸與神」而不是自存的。

  • 同時也強調人性本非基督位格的一部份,是道成肉身時所添取的(拉丁文:assumptio)。

  • 比利時信條與迦克敦信經完全一致,主張基督人性自始至終都是受造者。


不可相混

  • 神人二性會同合一個位格,但是這二性卻不可能被混亂。不會人性裡面有神性,不會神性裡面有人性。因為人性神性會保持他們的完整。

TOP

我們已討論了兩個重要的元素:

  • 不可磨滅的分別和不可分離的聯合(Abiding distinction and inseparable Union)



柏拉圖崇尚「Form」

  • 可見的存有是會改變的、虛幻的、都是過眼雲煙的

  • Being 跟 Becoming一直有很多的辯論,

    • 巴門尼德(Parmenides)強調世界一些本質的永恆性,

    •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有一句名言「濯足流水,已非前水」(Ever-newer waters flow on those who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河水不斷的流動,一直都在改變;他也說「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The sun is new each day.)意思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改變的是改變,並沒有永恆。


共相(Universal) vs 殊相(Particular)


  • 柏拉圖試圖要肯定:

    • 我們明明知道這個世界不斷在改變,但背後或上面卻有一個永恆的東西。

    • 可見是虛幻、偶然,都是殊相(Particular),每一個人長的都不一樣,貓也是,但這些貓都有共相(Universal),不同的貓同樣是貓,這就是共同的form。

    • 這個form不是在任何一隻貓裡面,沒有一隻貓是那隻ideal的貓,但是你看到貓就知道那是貓,因為有一個形式在裡面。

    • 這個形式是永恆不變的,存在於另一個世界當中。

    • 這個在語言學上當然有很多錯誤,但我們暫不處理。


  • 總之特別重視這個看不見的永恆的世界並輕看改變的事物,包括人的身體。

  • 例子:柏拉圖式戀愛 Platonic relationships

    • 情侶之間純粹在精神上相愛,不需要肉體上的關係,牽手都不須要。

    • 認為這些都是底下的。

    • 初代教會受這個影響很深,以致以為雅歌講的不是夫妻關係,而是教會跟基督的關係,甚至初代教會會認為夫妻之間的關係都是可恥的。他們沒有看見神真的在歌頌夫妻的關係。

TOP

柏拉圖的二元論,追求它世的東西,輕看今世一切的事物。


中國也有很深的二元論:

  • 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看重形而上的道,而忽略形而下的器。

很多文人,他們當然跟士大夫很多重疊關係,但卻很不一樣,但舉個例子:

  • 王安石(典型的士大夫)與蘇東坡(典型的文人)

    • 王安石:有學識的人報效國家(儒家思想)

    • 宋代還有儒者,士大夫,包括北宋的司馬光、程頤、程顥,南宋有朱熹等。

    • 儒家有儒家的世界觀,但文人也會取道家的世界觀,例如蘇東坡: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道家思想)

      • 背景:受盡折磨,差點被處死,後來朝廷有識之士幫他,說先王不讓他死。受盡凌辱,被貶到黃州。之後兩次旅遊,寫了前《赤壁賦》和 後《赤壁賦》。

      • 後《赤壁賦》主要重視美景,山水畫一樣。

      • 前《赤壁賦》一開始講山水之美,然後之間跟他一起在船上的人開始唱歌吟詩。「客有吹洞簫者」談到曹操這些大人物都是如此下場,生命何等短暫,何況小人物是何等渺小、微不足道。

      •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 他就回答:「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連結

      • 看著江水奔流,如西方的Heraclitus一樣,感嘆生命一直在流逝,但卻提到造物者

      • 無神論的中國教育下解釋他是指著天地自然,但他有可能指向天、造物主嗎?還是怎麼樣?玄學裡是個很模糊的概念。

      • 總之是宇宙說生生不息,四季不斷迴轉。人生雖短暫卻在迴轉中達到了意義,蘇東坡便開始歡樂起來。

      • 我們看到蘇東坡有一個很深的道家思想。無法言喻的造物主,還是一個超越的形而上的道。

      •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這個道。

      • 人世間是虛幻,你要思考這個超然的道,道在人間,人才有意義。


中國文化喜歡排除形式,特別是文人的中國山水畫或其他的畫,所追求的不是要畫得像,而是畫那個意境(背後那個超然的),可見其嚴重的二元論。基督論的異端也是因二元論造成的。他們特別追求永恆(形而上),然後特別忽略現在的(形而下)。


聖經告訴我們的確神人之間有不可磨滅的區別,但道成肉身,賦予了肉身的意義。我們絕對不能否認基督肉身的人性,並且祂卑微的死在十字架上,是真實的受了屈辱。


古時的異端不能接受這一點,很多古時的基督徒,以至於基督教藝術在第二世紀前,從來沒有出現十架的記號。人們不可以把十字架畫出來。在文字上面會有講十架,畫卻不敢畫,因為畫出來太直接了,視覺的impact比文字更加的深刻、直接。他們認為把其畫出來,是把造天地的創造主,跟這個羅馬帝國每一個人見過最血腥、暴力底下的十字架連在一起,他們不敢。就如在中國歷史裡,我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人敢畫死亡,有一些宗教藝術會畫地獄,但他們對死是非常忌諱。(這裡所指的「不會畫」,是指偉大畫作之中沒有「死亡」這個主題)中國的四大名著都有講到一大堆人死,但就不會用畫來描繪。基督教也是,因為他們不肯把永生的記號跟死亡連起來。


受柏拉圖主義影響

俄利根(否認基督人性受造)、亞波里拿流主義及後期基督一志論(否認基督有人的理性與意

志)、幻影說(否認基督有真實的人性與身體)、猶提干主義及基督一性論(否認基督擁有真

實完整的人性)


有關神人二性論的異端:

  • 俄利根(Origen)否定基督人性的受造,認為基督的人性應該是自有永有的,結果第五次大公教會他被定為異端。

  • 亞坡里拿流主義(Apollinarism)

  • 原基督一志論(Pro-monothelitism)

  • 幻影說(Docetism)

  • 猶提干主義(Eutychianism)/基督一性論

  • 麥基洗德主義(Melchisedechian)

太過強調基督的神性,而妥協了祂的人性。


華人牧師對基督論的混亂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0234&Pid=2&Version=1108&Cid=641#


永恆受生

  • 不等於從無到有。

  • 「我今日生你」

  • 是Begotten

TOP

Q&A:


問:基督人性若是受造,那豈不是有罪嗎?


答:受造就一定是犯罪嗎?不是。亞當最初就是受造,那受造不一定是犯罪。上帝沒有一個罪人,人是憑自己的意志來墮落。


創造與墮落,中間是有很明顯的區別。我們人是受造的人,我們現在也是有罪,但不是因為我們是受造,所以我們有罪,而是因為我們墮落了。


TOP

迦克墩信經(主後451年)


我們跟隨聖教父,同心合意教導人認信同一位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完整的神性也有完整的人性;是真神也是真人,有理性的靈魂 (=人的靈魂),也具有身體;按神性說,祂與父本質相同;按人性說,與我們本質相同,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按神性說,祂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按人性說,在這末世,為了我們與我們的救恩,由上帝之生孕者(Theotokos),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可改變、不可分割、不能相離,二性的區別不因互相聯合而消失,反而每一性的本質都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存在主體(subsistence)之內,而非分離成為兩個位格,卻是同一位子,獨生的,上帝的道,主耶穌基督。以上所說的,正如先知從起初向我們宣告的有關基督的事,也如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及聖教父的信經所一脈相傳下來給我們的。


例子:贋品與真品

  • 贋品可以是完整的,可以具有真品的一切屬性,但它仍然是贋品。

  • 神性與人性既是完整的,也是真實的,而不是完整的贋品。


有理性的靈魂

  • 反對亞坡里拿流主義(Apollinarism)

  • 受造的靈魂(和身體)

  • 反對二元論,並強調物質的身體的尊貴


我們不是只是靈魂上天堂,因為聖經沒有講過上天堂這個概念。基督徒的靈魂死了後是去樂園,不是天堂。不信的人則下到陰間(居間之境:intermediate state)。


按神性說,祂與父本質相同;按人性說,與我們本質相同,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

  • 我們人所有的本質,基督都有,如:有限、受造

  • 唯一不一樣的,是祂沒有罪



按神性說,祂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

  • begotten的觀念


為了我們與我們的救恩,由上帝之生孕者(Theotokos),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 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 )vs 聶斯多流(Nestorius)

  • 背後是說基督是一個位格

  • 馬利亞腹中的位格:聖子的位格

    • 「上帝的生母」(Theotokos)vs. 「基督的生母」(Christotokos)

    • 「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 駁「嗣子論」(Adoptionism)



我們看,這個信經彙整了經文,概念,神性,總原則的結晶

TOP

比利時信條(第十九條)

  • “Christ’s human nature has notJ lost its properties but continues to have those of a creature—it has a beginning of days; it is of a finite nature and retains all that belongs to a real body.”

  • 「基督的人性並未失去其屬性,而是持續擁有受造物的屬性--它[存在]的年日有個開端;它屬乎一種有限的本質,並繼續保有屬乎真實身體的一切。 」


Subject is defined by predicate(主語由謂語定義).

  • 主體與屬性是不能分開的


延伸閱讀: Christological Confusion & China's Reforming Churches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按神性說,在創世以先為父所生」

  • Opera ad intra:內在於三位一體的行動(Opera:行動)

    • God is love, not lovely(上帝就是「愛」,而不是「可愛的」)

    • 愛是一種行動,愛是有對象的

    • 上帝是行動中的上帝

    • *註:在神學史上,安瑟倫、加爾文、范泰爾、巴特等強調,在上帝論的範疇內,上帝的存有定義祂的屬性,譬如『神是愛』這命題中,是主詞定義形容類詞:神是愛,但『愛』不是神。

  • 聖子:受生,非受造(否定神學)

  • 太初有道

    •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希伯來書 1:1-2)』

    •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約翰福音 1:1-2)』

  • Opera ad extra


太初 vs 末世


基督論上的辯論:『假如人沒有犯罪,聖子還會道成肉身嗎?」

  • 墮落後基督論(infralapsarian,支持人物:John Owen)

    • 上帝要基督道成肉身的旨意,是預設了人的墮落

    • 馬槽及十字架上的榮耀,才是上帝最大榮耀的彰顯

  • 墮落前基督論(supralapsarian,支持人物:Thomas Goodwin)

    • 上帝不論人有否墮落,也會使基督道成肉身。

    • 最高的目的不是要拯救人,而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


「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 駁「嗣子論」

  • 基督的位格:聖子的位格

  • 童女生子與「無原罪懷胎」無關,後者乃十五世紀之杜撰(意思:虛構)



總結:「四面圍牆」與「兩大原則」




基督神人二性的區別又怎樣處理?

  • 屬性相通怎樣解釋?

  • 拿撒勒人耶穌死了就等於聖子死了。

  • 但是耶穌基督究竟是不是全知的呢?

路德宗的問題

  • 馬槽的嬰孩已是成人的腦袋?

  • 聖餐觀背後的基督論問題。

TOP

返回列表